新罗国主意识到了问题,再开报禁的时候,已经彻底晚了。
工人一起吃饭,一起活,需要分工协作也需要结算工钱。
全作焕的老家距离仁川不远,他也锐的把握到了码工人这个群,他迅速带领同学们抵达仁川,在仁川码边上开了一家书院。
而识字的码工人也开始在闲暇的时候阅读报纸,一开始只是看三版四版那些民间传说和话本小说的容,逐渐的他们也开始关注新罗国的时政。
除了金城之外,《新罗新说》在另外两个城市也受到了迎。
第七百四十五章 四夷宾服
这些纺织工工厂,也需要读书识字,和《新罗新说》遥相呼应,《武州时论》也迅速成为新罗第二大报纸。
等到新罗朝廷意识到舆论的重要后,金城百姓已经开始看上这两份报纸了。
就在新罗朝廷颁布报业禁令,禁止私人办报之后,一汹涌的抗议浪汹涌而来。
不过这些都是和普通百姓无缘的,《新罗新说》更像是一份市民阅读的报纸,因为价格低廉,阅读门槛很低,很快在新罗行起来。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击一章继续阅读!)
这个举动大大受到了码工人的迎,全作焕的声望日益提。
因为这些需要,有些工有意无意的,举办了一些短期的识字培训班。
印刷机这个东西,其实技术难度并不大,属于破窗纸就可以完成的科技。
大唐规定在码工都要签订契约书和劳务合同,为了能够看得懂合同,也为了能够看得懂时间结算工钱和安排上班时间,工人们也会学着识字。
一个是新罗南最重要的港仁川,在大唐行租借了仁川之后,这座北方最优良的港迅速发展起来,成了东北亚的基地,如今每天仁川港的船只数量惊人,也迅速在仁川诞生了码工人这个群。
在新罗朝堂上的那些“大”人,更喜阅读大唐的报纸,如今海运发达之后有人费重金从大唐沿海城市购买各报纸,然后价卖到新罗来,在新罗金城的达官贵人那边是供不应求。
甚至在新罗的首都金城,每一期的《新罗新说》一印来,就迅速抢购一空。
大唐的科技贸易司虽然曾经将印刷机列过禁运名单,但是成果并不大,很快就放弃了制裁印刷机。
全作焕的书院免费教学,主打的就是为期一个月的短期扫盲培训班。
和仁川对应的,在新罗的武州(后世光州),这里因为养蚕和缫丝行业的聚集,新罗朝廷为了增加贸易,从大唐引了一些淘汰的缫丝纺织工,在光州大半纺织业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