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来西亚在没独立之前很一段时间都被华侨叫来亚,这个没错哈,就是那时的用法,叫来西亚反而不对。
这百来号人的哭声悠悠的一条条,像是绳结把心捆着拧,徐谨礼看她要掉泪,把人拢怀里拍了拍背:“哭吧。”
陈兴:“诶,好的哥。”
(4)早在十七世纪,西方民者就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肆意掳人带去苦力,1400多人被荷兰东印度公司用8辆船掳走,活着到达维亚的只剩33人,而真正大规模的苦力贩卖开始于鸦片战争之后。
他们前面是一对年轻男女,看着不像是夫妻,有像兄妹。
年轻人话匣打开开始自我介绍,说他叫陈兴,妹妹叫陈颖,问他们怎么称呼,徐谨礼说了那两张字报上的名字。
陈兴和陈颖都是第一次听到,俩人都一脸震惊:“竟然还有这事?哎,这世啊……”
船快要开了,苓听见一阵阵呜呜声,像是有人在哭。
徐谨礼垂眸时注意到苓面不大好:“人不太舒服,先不聊了,我带她去甲板上走走。”
原来这个是买给她的,苓把薄荷包握在手心里,答应着:“好。”
——————————————————————
陈兴和陈颖看上去年纪都在二十左右,人倒是没什么城府,有话直说:“唉,要不是那死县令把税收得那么,不就让人过来砸店,我们何必要过洋去。这条路不好走,我们来之前打听了好多消息,没几个人清楚。还是远在来亚的家父来信告诉我们在外面也能发财,这才狠心卖了店面和老宅南洋。”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击一章继续阅读!)
苓想着大少爷份特殊,有的话怕是不能真讲,抬看着他,徐谨礼答:“苏州。”
船开了,发动机的声音像猛兽直吼,甲板都被震得抖起来。风也过来,海星往上面直飘,人们纷纷都回了舱里,徐谨礼也早带着苓回去。
这世,不是在清国活不去,谁愿意离开一家老小往啥也不知的南洋偏僻地跑啊。
苓听到这些哭声越来越大,心里也有说不的酸楚,被徐谨礼关上窗后拉着带她舱去甲板上。
女孩边那个年轻男人也开:“苏州好地方啊,我们是漳州人,家父在来亚,叫我们过去。你们呢?也去投靠亲戚?”
徐谨礼把那个薄荷包给她:“待会儿闻一闻能缓解不适,实在不舒服和我说,我带你去甲板上走走。”
徐谨礼一听他提发财的事,怕他上当,多说了:“嗯,这条路是不好走,很多人被人贩、猪仔馆骗去当苦工,累死在橡胶园和矿山。”
作者PS:(1)清朝开始就有纸张的通关护照,外国人过清朝海关和洋大臣们用的多。我查过很多书和资料,查不到详细的1900年前大批海的人到底要不要这个手续,后面的记录清楚些,所以这分是我的推测。不过不怎样,依照徐谨礼罪犯的份是办不来的,所以这个文牒是他买的别人的。
徐谨礼:“洋人一直猖獗,不说现在这些事,在明万历年间,荷兰人就在厦门、海澄掳过一千多人带去达维亚苦工。绝大多数都死在路上,朝廷也没能过。”
乌泱泱的人群,抹泪的抹泪,和家里人隔空喊话的喊话,甚至有人面对码的方向久久跪在甲板上不愿意起来。
徐谨礼摇:“家里人在外,经常书信来往,所以知的多一些。”
徐谨礼答:“嗯,我们也是,去槟城那看看叔伯。”
果然,大少爷没说实话,还好她刚刚没搭腔。转客气地看着对面女孩,朝她笑笑。
陈兴看他懂得多,生意人的活络劲上来,问:“诶,赵哥,你之前过洋?”
徐谨礼知这意味着什么,他摸了摸苓的发:“我们这一去,可能再也回不来了,要去甲板上再看看吗?”
一般坐二等舱的不会是新客,这倒是巧了,他们这几个都是南洋的新客。
(3)猪仔馆:苦力招工局,专招契约华工卖去当苦力,一年华工,售价为30大洋。
陈兴无奈地说:“他们说去了就是洋人的天,也不知真的假的。家父说他们那看上去是土人,实际都听洋人的话,不把咱大清过来的当人看。要不是清廷无能,哪会叫我们这些门在外的连腰杆都不起来。”
这时候几乎没有女人海,这艘船上难见到多少女人,那女孩一看见后面坐着苓,睛立刻就亮了,开始聊起来:“你们从哪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