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他也是从这个混中得到了一些好,后晋雄武军节度使何健把自己的地盘秦州、成州、阶州这三州给了孟昶,中原大,何健看不到希望,也不知最终谁输谁赢,还不如赶投降一个距离自己近的而且势力比较大的,这孟昶自然就是首选。
但是中原要不了,不是还有一个凤翔吗?过了凤翔就是关中,关中一带的河中等地也是糟糟的,再加上刘知远刚刚称帝,局势还不稳当,孟昶就想着趁取利。
其实这一场战斗,我觉得更加表现了孟昶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不凡,这一次的战斗要是作得好,对于蜀国来说的确是个好机会,能够让蜀国一改变偏居一隅的局面,孟昶并不是一无是的。
战争,我简单地说一,其实谈不上对外战争,只是找到了机会赚了地盘,或者想要占便宜结果被人家打回来了而已,呵呵。
此时有不少人,包括朝廷的宰相都劝告孟昶应该在成都好好的守住家业不要到去找事,至于中原政权更是不要惹人家,不然的话,你早晚是要事。所以大臣们都反对孟昶的军事行动,我看着这些况差不多和南唐的有些相反,大臣们都让李煜行动,但是李煜却继续作词喝酒,不事,可是孟昶却是力排众议要战。咳,虽然这一次他的确是失败了。
除此之外,孟昶在文化教育上面也是投了很大的力气的,他在蜀中曾经大规模的石刻儒家经文,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文学经典,而且雕刻木板
前线兵力吃,大臣们又来劝告撤军,但是孟昶这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了,继续增援前线,不久就派安思谦前往凤翔一带增援。
这一次失败之后,蜀国平静了,大臣们一个个都一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前”的神看着孟昶,这让孟昶觉到很尴尬。
本章尚未读完,请击一页继续阅读---->>>
那时候契丹刚刚灭亡了后晋,中原大,孟昶就想着自己能不能到中原沾便宜,要是自己能够中原,那就成了中原之主了,但是这个逐鹿中原的想法最终还是没有实现。
此后孟昶也不还意思再说对外扩张的事了,而大臣们也满足于川蜀之地的富饶,开始享受起了偏安一隅的快乐。
我觉得这一应该是孟昶和李煜之间最大的不同吧,起码他曾经想过改变,想过取,但是李煜却是一味的醉生梦死。
但是孟昶得到了这三州之后,还不满意,于是就发兵继续攻边上的风州,他把这四洲拿之后,彻底恢复了当年王衍时的蜀国全盛疆域,而这四州是直取中原的要,孟昶拿了这四州对于中原来说是一个威胁。
这一切顺畅的本就是有如神助,这让孟昶很自信,于是在拿了秦州、成州、阶州、凤州之后,孟昶志得意满,准备继续开拓,但是此时他回过来看一中原的战局,他才发现,原来他已经落后了,因为刘知远带着河东军赶到了中原,正式称帝,其实当时要是孟昶真的敢冲一,或许还是有机会的,但是让二十来岁的孟昶就像当年柴荣亲征一样到力排众议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孟昶的直取中原的计划最终夭折了。
要是中原攻蜀国,这几个州能够作为一个屏障或者说是缓冲地带,但是孟昶要是想要中原,这几个州就成了他直取中原的前站,特别是秦州和风州刚好把凤翔后面包围,而风州也能直接关中,这样的优势位置,平时都是拼死拼活也要抢的,但是此时却轻易地到了孟昶的手中。
不久后汉爆发了大名鼎鼎的三镇之,赵思绾和王景崇等人在凤翔一带造反了,他们知他们不是后汉刘知远的对手,于是就给孟昶写信,让孟昶救他们,孟昶是个有志向有野心的好孩,有这样的好他肯定是要占一的,于是派了派遣张虔钊大散关,何建陇右,李廷珪午谷,响应赵思绾。
但是不久后汉大将郭威前往西面镇压叛变,迅速收拾了这三镇之,赵思绾和王景崇先后被杀,而蜀军也和后汉军多次战,但是却都是败多胜少,等到这里的叛被镇压之后,蜀军先后返回。
这里面有个安思谦,也是孟昶后来派去的主力援军,他是个很要面的人,这一仗他明白,本就是皇帝力排众议决定打的,但是他作为大将却是劳而无功,一无所获,反而还损失了不少,于是心里就不是很舒服,结果因为他的不舒服,在前线搞得七八糟,这让孟昶对他也很不满,打了败仗你就赶回来呗?还这些七八糟的事丢人现,节外生枝,于是不久就设计把安思谦杀死了。
这样的脑瓜和胆识,都是很多亡国之君,不备的,所以就算是孟昶是亡国之君,但是他也是个不一般的亡国之君,也是亡国之君中的佼佼者,呵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